分享到 - 微信
分享到 - QQ
分享到 - 微信
分享到 - QQ
编者按:首届“寻访最美地质队员”宣传活动在全社会引起广泛关注和强烈反响。我队徐志明入选全国首届100名“最美地质队员”,展示了我队地勘人形象,得到全国地勘行业职工的广泛赞誉,也引起社会各界的积极关注。为积极配合这次由国土资源部指导,中国地质矿产经济学会主办的第二届“寻找最美地质队员”宣传活动,宣传我局地勘队伍新时代的新风貌,宣传“最美地质队员”无私奉献的大地情怀,局于去年底启动了全局“寻访最美地质队员”活动。我队有关部门在全队范围内推荐4名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和公认度的“最美地质队员”,经区调队QQ群公开投票,得票最高者李振江推荐局。
本次李振江同志在局各单位推荐的17名同志中脱颖而出,成为6名公示人员之一,是对区调队及李振江同志个人工作经历及成绩的肯定,又一次展示了区调人对地质事业做出的巨大贡献。
他,1985年考入云南省昆明地质学校,从此与地质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启了28年的地质生涯。祖国西部的雪域高原上,留下了他坚实的足迹;东南亚老挝的热带雨林中,还有他努力前行的背影;转战川西凉山、甘孜、阿坝三州,西藏、新疆、青海、甘肃数地,长期坚守在野外第一线,笑对崇山峻岭、酷暑严寒,直面风餐露宿、涉水爬山,应对复杂地质问题的重重考验,可以说哪里最艰苦,哪里就有他。参与提交区调数十个图幅,却不追名逐利;征战雪域高原20载,初心不改;长期野外,难以顾及家人,如今,他义无反顾地坚守在心爱的工作岗位,为地质找矿,为他的“地质梦”,奉献着未老的青春。
1、初识区调,青春作伴好放歌
区域地质调查是地质行业中公认最艰苦、技术难度最大的地质工作,1∶5万西昌县等四幅城市区域地质调查项目,是李振江工作中参与的第一个区调项目。1989年7月,毕业后的第一个月,他便跟随老组长上了山,几个月的野外努力,睡地铺、住帐篷,量产状、打样品,露头观察构造、仔细记录地层。在老组长的带领下,完成了他人生第一次生产中的剖面测量——西昌野猪塘泥盆系地层剖面,他第一次满山遍野的跑路线、找化石,不懂就问,虚心求教,轮藻化石的发现,确认了泥盆系地层的存在,是项目地层的重要进展。
1992年1月,初经磨炼的他,积极进取,虚心向老一辈地质工作者学习,在工作中迅速成长为一个合格的地质组长,担负起更重的工作任务。会理县龙肘山,海拔3585米,“巍峨万仞,四时积雪,宛如玉屏”,龙肘山顶,极目远眺、山峦起伏,一览众山小;平畴沃野、村庄农舍、会理城廓,万千收眼底。龙肘山玄武岩剖面便位于主峰刃脊之上,地形切割大,道路崎岖,交通不便,后勤补给无法保障,他带领剖面小组人员克服困难,顺利完成了大部分剖面测量工作,就在全面完工时,天降大雪,道路交通完全中断,生活物资运不上来,他们硬是靠着仅存的几斤洋芋,一袋大米,撑过了半个月的饥寒时光,最终顺利地完成了任务,也让他第一次真正认识了区调的艰辛。在1∶5万会理县幅、撒莲幅、米易幅、关河幅、河口幅区域地质调查中,《1∶5万关河幅地质图说明书》、《1∶5万米易幅地质图说明书》成果评审优秀并荣获地矿部三等奖。艰辛与收获,让他坚定了走地质路,做地质人的决心与信心,他如饥似渴地学习着专业知识,努力提高自身,更热情地投入到新的工作中去。
2、情系区调,踏遍青山人未老
平凡工作,艰辛区调,10多个区调项目的完成,让他走遍了西南、西北的大山大河,足迹印在了昆仑腹地、天山南北、长江之源、川西古道,背影留在了羌塘荒野、雪山西麓、金沙两岸、青藏南缘。2012—2016年中老合作老挝1:20万孔县幅地质填图,他带领项目团队,又把区调人的足迹第一次印在老挝的热带雨林中,与老挝地勘司地质人员进行了全方位合作。
每一个区调项目都是一个故事,每一个故事背后各有各的艰辛。1992年龙肘山的大雪断粮,1999年巴亚错的暴雪中搬家、藏家帐蓬里过夜的热茶,2003年阿合奇8个月的野外生活、半夜收工时的洪水和托什干河的陷车,2005年羌塘盆地那遍地冻死的藏羚羊,2006年轮台县涉险渡过迪那河、19小时风雪翻越西天山,2007年连续加班5个月只为数字区调,2011年艰难的进场,2012年老挝的炎热,哪一件都让他难以忘怀。
新疆阿合奇项目从3月的积雪到11月的大雪,他在野外度过了整整8个月时间。2004年睡在冰雪盈尺的帐蓬里,他还记起那个5月的一天,他与同伴按设计要求进入一条无名小沟进行剖面测量,为了追索露头,忘记了时间,完成任务时,已是晚上9点钟(新疆的天黑得晚,11点才会黑尽),那天天气晴朗,山上的雪水大量融化,使得进山时淹不到脚背的小水沟,变成了巨浪涛天的洪水大河,水深到了大腿,不尽快出山,水只会越来越大,山里的5月,天气依然寒冷,由于未带宿营装备,无法在野外露宿。绕行无路,4人只好手挽手,跳入刺骨的雪水中,艰难地前进,整整半个小时,终于找到进山时拴在沟外的马匹,凌晨1点多才返回项目驻地。
2006年身为项目负责、技术负责的他,在新疆轮台县迪那河上游一带1∶5万区域地质矿产调查中,他与项目人员两渡水流湍急的迪那河,两次翻越风雪满天的西天山,睡雪地帐蓬,吃冰冻咸菜,半夜支撑被雪压垮的帐蓬,黎明带上干粮开始一天的路线调查,忍百般苦,受千样累,完成任务准备撤出天山时,又遇上了漫天大雪。等待2天,原计划的粮食消耗殆尽,20几人的队伍维持不了几天,何况马粮也已吃光,如果连续下雪,将会大雪封山,后果不堪设想。他当机立断,详细安排了撤离路线和向导、人员组合名单,于第3天凌晨4点全体启程,经过近19个小时的风雪兼程,终于全体安全越过天山,顺利完成当年生产。后续工作他主持完成了项目总体设计、野外调查,主持完成了最终成果的地质、矿产、化探与物探报告及相应分幅说明书的编写,顺利通过新疆项目办的评审。
2010年他带领项目人员,克服气候恶劣、自然地形条件差、地质情况复杂等种种困难,在时间紧、任务重、人手少、新手多的情况下,紧密团结项目全体成员,两个项目从立项论证、总体设计到野外施工均井然有序,通过合理部署工作,优化安排时间和人员,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质、保量、按时、按进度完成了当年度两个项目的年度生产任务,《1∶5万桑堆4幅区调总体设计书》在中国地调局审查中获得90.6分,为优秀设计;各项资料、成果均获优秀评价。两个数字区调项目同时实施,工作量巨大,时间又十分紧张,技术人员中新手占70%,业务素质和个人能力有限,这对项目负责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如何解决这两大难题,是完成当年工作的一个关键。他首先制定完善了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和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并以身作则,带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承担了主要的立项和设计工作,充分调动了项目职工的积极性,工作热情高涨、效率倍增;针对年轻技术员多没参加过数字区调,对数字区调的理论和实际操作不熟悉,他充分发挥自己在这方面的特长,通过编写教程、集中学习、实际操作训练等多种方式方法,一个个、手把手地教,使项目技术人员在短时间内基本掌握了数字区调的软件理论和实际操作技能,为野外工作应用打下了良好基础;针对项目人员在侵入岩区工作经验少,侵入岩分布广泛的特色,收集编写了《花岗岩野外观察记录要点》等技术要求,使年轻技术员工作起来也可以有条不紊,在野外通过跑路线、测剖面、露头观察讲解等方式,每个年轻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均有不同程度的提升,极大促进和保证了项目野外资料质量。
老挝1∶20万孔县幅地质填图项目是区调队第一个境外项目,能否顺利实施,关系到单位“走出去”的发展战略,但由于工作区地处东南亚热带雨林,山高林密,工作难度极大,又位于“金三角”核心区域,安全形势极其严峻,还未开始工作,便吓退了一个又一个项目负责人,又是他挺身而出,临危受命。2012年3月15日,老挝北部地区1:20万地质地球化学调查项目优选承担单位评标会在成都芙蓉丽庭酒店召开,来自广西、贵州、海南、山东、天津、江西、山西、四川和中国冶金总局的13家地勘单位参与竞标,他作为项目负责人在会上作了竞标汇报。经过一天的紧张工作,专家组通过标书、预算、汇报三个环节的打分,区调队竞投的孔县幅以精致的标书、精准的预算和精彩的汇报,力压群雄,综合评分获第一。该项目的中标,是区调队历史上的第一个真正走出国门的项目,也是区调队大力推行“走出去”战略的首次突破,意义重大。他带领项目部成员,从资料收集、野外踏勘、总体设计到野外施工,井然有序地开展了各项工作。2012—2015年他通过合理部署,优化安排时间和人员,在保证安全生产的前提下,保质、保量、按时、按进度完成了各年度生产任务,2016年3月野外验收评分91分,为优秀级,给野外调查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他丰富的野外经验和长期的填图实践不但为单位培养了年轻专业技术人才,还积极响应“走出去”战略号召,与老挝地勘司地质人员进行全方位合作,从而扩大中国地质技术影响。2015年11月,老挝孔县项目作为培训支撑项目,李振江同志作为技术培训专家参与了中国地质调查局发展研究中心《2015年老挝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培训与示范班》,出色地完成了野外实地数字地质填图示范任务,为老挝学员讲授地质知识、指导野外填图技术。培训过程中言传身教,深入浅出,耐心细致,深受学员们的爱戴,展示了我国地质技术水平,展示了四川区调人不怕吃苦的工作作风和求真务实的工作态度,宣传了项目成果,为国家、为单位赢得良好声誉。
3、敬畏区调,严把质量求发展
抓项目首先抓质量,李振江同志在项目部制定完善了项目各项管理制度和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并以身作则,带头加班加点,任劳任怨,承担了主要的立项、招标和设计工作,充分调动了项目职工的积极性,工作热情高涨、效率倍增;对年轻技术人员传帮带,通过在野外通过跑路线、测剖面、露头观察讲解等方式,每个年轻技术人员业务素质均有明显的提升,极大促进和保证了各个项目的野外资料与成果报告质量。
2007年1∶25万炉霍县、马尔康县幅区域地质调查,是区调队实施数字区调的第一个项目,新方法、新技术的推广难度很大,身为技术负责人的他,边生产边学习,为弄懂一个问题或一个操作,经常熬更守夜,很快掌握了数字填图室内外全部操作要领与工作方法,为该项目的顺利实施完成奠定了基础。数字填图需要多元数据集成,对各类采集的数据、集成的背景数据文件等的精度要求严格,需要进行投影变换,如果是光栅文件,必须首先进行光栅图像的GRD生产,为满足精度要求,一幅图的控制点就近500个,18个10万图幅、23个5万图幅的实材图、地质图,仅校正控制点就近5万个,还不算其他地、物、化、遥方面的资料的校正、投影与入库。从资料整理到成果数据库的验收,那一年他加班5个多月,每天晚上到12点,辛苦的劳动换来了项目的顺利完成,也使他成为数字填图的行家里手,成为数字区调工作的带头人,以项目为载体,为单位培养了一批批数字区调的年轻技术人才。
2016年老挝项目进入报告编写年,他精心组织项目人员进行资料综合整理与综合研究,编制了细致的报告提纲,并多次召开报告编写业务讨论会,把地层、岩浆岩、变质岩、构造及矿产特征进行了详细讲解,亲自编写了地层、岩浆岩(部份)、矿产、遥感等多个章节,并完成了地质图的编制,统篡时对其他未参与编写章节也进行了重大修改。在整个报告编写过程中,小到标点、词句,大到章节、插图,均细致审查、精心修改,为了美观与准确,甚至将岩浆岩章节地球化学投图全部重投了一遍;涉及老挝地名的中英文翻译,均再三查证校对,力图准确。在他的严格把关与精心编制下,完成了一份高质量的老挝1:20万孔县幅成果报告,2016年7月中国地调局成都地调中心评审为91分,获主管部门高度评价。
4、寂寞区调,执著追求地质路
“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点灯靠油,安全靠狗”,虽然有点戏谑,却也是野外生活的真实写照,道出了区调人工作生活的无奈和寂寞。打不通电话,看不到电视,更上不了网络,业余生活单调、单调还是单调。因为长年在野外,与大山为伴,与帐篷为伍,风餐露宿、爬山涉水,长期的野外生活,一对膝盖磨损,膑韧带拉伤,难以用力;高原反应让他患上头痛病,去痛片成了他近10年野外装备的标准配置,但他觉得为了地质事业的追求,值!
因为长年在野外,双方的父母、家庭的责任、儿子的教育,一股脑都落在了妻子的肩上。20年,父母老了、妻子累了、儿子长大了,每一个需要他的关键时刻,他都在野外,儿子小学升初中、初中升高中,家里重大事情需要决策时,他都在野外,通讯不便,无法交流沟通,更谈不上能为家庭分担些什么了,妻子承担了他应尽而未尽的家庭责任,让他时常内疚不安,但他觉得为了地质事业的追求,值!
有多少辛苦,就有多少收获,领导与单位也给了他和项目团队诸多荣誉,1999、2006、2010、2012、2015、2016年连年荣获质量先进集体及质量先进个人称号,2006、2010、2012、2015、2016年荣获安全先进集体及安全先进个人称号,2010、2012、2015荣获优秀员工称号。成绩属于过去,荣誉只是起点,他依然执着行走在区调这条平凡的路上,并将一直平凡地走下去。
平凡工作,寂寞区调,他就是这一代区调人的代表。找到大矿固然可喜,收获平凡实属不易,正是一代代区调人的坚守与执着,才有了今天中国地质坚实的基础,为中国百年地质增添上小小的一笔。
1999年5月1∶5万巴亚措幅搬家路上雪地小憩
2003在新疆阿合奇项目野外-雪山为国界
2004在新疆阿合奇项目野外驻地大雪
2006年在新疆迪那河项目野外-河边闲趣
2006年新疆迪那河项目野外-翻越天山途中休息
2006年在新疆迪那河项目野外-翻越天山途中
2006年在新疆迪那河项目野外-翻越天山
2006年在新疆迪那河项目野外-工作中过河
2006年在新疆迪那河项目野外午餐
2008甘肃省肃北县镜铁滩钼矿勘查
2008甘肃省肃北县镜铁滩钼矿勘查
2008年乌什项目野外驻地
2008年乌什项目野外—驻地彩虹
2009年平武武都项目野外-过河工作
2009年平武武都项目野外露头观察
2009.11.6汶川地震考察-青川官庄坝-东河口路上
2009.11.8汶川地震考察
2010年理塘桑堆项目野外
2011年地调局检查组及项目人员在野外现场
2010年剖面小组人员在金沙江边合影
桑堆4幅区调成果汇报
2012年海螺沟野外现场
2012在西藏青龙乡野外
2013青海牙扎曲野外
2012项目人员在老挝合影
2015理塘项目野外工作准备中
2015理塘项目野外
2015理塘项目野外
2015年老挝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培训与示范
2015年老挝数字地质填图技术培训与示范结业
2016年老挝成果报告编写—认真查阅野外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