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到 - 微信
分享到 - QQ
分享到 - 微信
分享到 - QQ
“是那山谷的风,吹动了我们的红旗,是那狂暴的雨,洗刷了我们的帐篷。我们有火焰般的热情,战胜了一切疲劳和寒冷。背起了我们的行装,攀上了层层的山峰,我们满怀无限的希望,为祖国寻找出富饶的矿藏……”这首歌,是一代又一代区调队人的真实写照。又是一年中秋时,又是一年月圆时。家人团圆的日子,他们却在各地项目组,或在深山,或在无人区,怀揣激情,奉献忘我,为项目努力,为区调事业建功立业。
新疆塔县项目:克服雨季恶劣天气加班加点工作
区调队区调所新疆塔县项目负责陈大健说,项目组兄弟们这次出来已经5个多月了。塔县项目非常艰苦,交通非常不便,出行要自己想办法过大河,生活物资、工作设备运输都非常困难,无论多么刺骨的河水都随时准备赤脚推车过河……中秋节是肯定回不来的,现工期很紧张,因为整个8月份这里一直大雨滂沱,没法开展野外工作。
最近真是很努力的开展野外工作,是我们的工作旺季,不知不觉就到中秋了,大家都还没有意识到这点。中秋这个节,家人们似乎已经习惯了我们不能回家过,所以在平时的通话中家人们都不提及好久回来过节之类的话题,而“早日平安归来”是与家人通话后全项目通话记录中的“标准配置”,而我们的答复“我一切都好”则成了“标准答案”。
干上了这一行,就是夏天基本与我们无缘,中秋只能在心里默默的思念!虽然中秋回不来 ,但项目部肯定会买月饼,让大家远在他乡能吃上家乡月饼,带着乡味,祝愿家人平安。陈大健说,干这行多年了,几乎中秋都没有在成都陪家人度过,其实早已习惯了。但是今年特别牵挂多病的父母,父母年龄越来越大,今年都上医院几次了,父母就他这么一个孩子,平时就是老婆在家照顾孩子和老人,心里特别牵挂父母和年幼的儿子。中秋回不去肯定是会给家人电话,希望父母保重身体,孩子健康成长。不能在父母身边尽孝,陈大健觉得特别内疚。
云南洱海项目:家有孕妻人却在外
黄青松说,这几次和老婆的电话都是以“吵架”开始。今年野外时间比较多,差不多半年时间都在野外忙工作。这次他因为参加球赛结束后立马要回项目上,这事老婆非常不高兴,想到15日就是中秋,希望他能留下来一起过个节。但是由于云南那边要求比较高,有些工作又要提前做,为了保证时间进度与项目质量,项目组人员都在加班加点做。项目技术负责刘明前两天才回来,老婆一直在家大着肚子待产。老婆也是多次电话,他都没时间,前两天他老婆说马上要生了,他才赶回来一天就生了。他这一走项目上很缺人,所以他本人必须要赶快回去。“老婆这边我就只有不停的“骗”、不停哄,告诉她再坚持,等过年放假就可以多些时间陪她了”,黄青松说。中秋那天项目上应该还是会聚餐,完了就会加班完成手上的工作。
据项目组宋伟介绍,大理世界地质公园管理局选择区调队环资所(四川省地质公园与地质遗迹调查评价中心)作为合作伙伴,是对这个团队极大的信任。为了做好这个项目,为同类项目树立标杆。项目组决定打好攻坚战,组织技术骨干,开展突击,准备在10月底全面完成甲方交给的任务。
新疆甜水海项目:无人区奋战了100天
据李有波介绍,甜水海项目组10余人,6月初出队到现在已经在昆仑山上无人区奋战近3个多月。项目组成员能克服昆仑山海拔高,条件苦的自然困难,然而在万籁俱寂的夜晚却无法抑制大家内心中的思乡之情。为了工作,为祖国寻找矿藏,长时间在野外,他们不能与家人团聚,家人的默默的支持是地质人坚强的后盾和前进的动力。他们相信这只是暂时不能在一起,但他们始终都在一起!中秋节项目组会开展 “忆中秋、战昆仑”的赏明月、吃月饼活动,希望大家能在一起说家事、聊家人,缓解了大家的思乡之情,更增进了项目组成员间的友谊。
西昌木里县项目:回不到家电话问候父母亲人
刘虹强是四川西昌木里县查布朗1:5万区调项目技术负责。采访刘虹强时,他刚好从工地回到住地。据他介绍这次出来2个多月了,这是区调队新中标的项目,目前工作是地质填图与剖面测量,即将进入资料整理和修饰。中秋节肯定是回不了成都的,中秋节项目上肯定会吃月饼,聚餐,大家一起过一个快乐的节日。当问到中秋是否会给家里电话时,刘虹强说肯定会给家里人电话。因为自己不是四川人,家乡远在河南洛阳。常年在外工作,很少陪在父母身旁,所以中秋肯定会打电话问候父母,会打给老婆。现在老婆和父母是自己最大的牵挂。刘虹强说,虽然现生活条件好了,但是,他还是想要是时间允许的话,多孝敬父母。从交谈中明显感觉到刘虹强是个很孝顺的北方男儿,粗狂中透着细腻,“对父母的爱不能像女孩子那样天天挂在嘴边”,刘虹强说。当问到项目负责时,刘虹强说项目负责曾强父母病了,回家探望父母去了,这样估计这个中秋他可以和家人团圆了。
喀喇昆仑化石山项目:冰天雪地里的坚守
原来打算采访项目负责冯帮国的,因为在化石山上迎接野外检查手机无信号,许多情况都是向项目人员林鑫了解的。9月的成都还是风和日丽,而远在新疆的边防重镇叶城化石山早已是冰天雪地,而一群可爱的区调人却一直坚守在这里。这个矿产普查项目已经做了三年了。而这次项目人员出来已经快半年时间没有回成都,新疆项目部成员就一心扑在工作上,长时间在海拔5300m以上的高寒高海拔缺氧区域工作。在喀喇昆仑必须学会刚强、坚硬、忍耐,能在恶劣的环境下扎根、生长,能在极度缺氧的情况下慢慢适应下来。因为在高原,缺氧引起的人体生理性头疼、恶心、失眠等如影随形。此外,这里用水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往往需要到十几公里甚至几十公里外的地方去找水。由于工作区在高盐碱地带,又是矿产发育的地区,水是苦的还含有很高的重金属,对人体有很大的伤害。很多连续在喀喇昆仑征战的同事都已经出现了牙裂、掉头发等现象。项目部的伙伴们一直在坚守,坚守在祖国的最西边。据了解,项目组要到10底才能回到成都。
青海昆仑山项目:4500米海拔高原区的披星戴月
宁萌萌,一个85后女孩子。电话接通时,她说前两天刚从一个四川境内项目上回到成都(因为人员紧张原因,中间偶尔会到其他项目帮忙)。明天后又要去昆仑山项目,中秋也将会在那边过。她本人在这个项目上待了三个年头了。刚做了父亲的项目负责沈洪江,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离开了半岁的孩子来到了昆仑山。中秋来临,思念妻子和幼子的心情更为强烈,但工作负责的他将这一切藏在心里,用饱满的热情投入到每天的工作中,将对家人的思念转化为工作的动力,在昆仑山挥洒着自己的青春与汗水,为环资所树立了新的榜样。目前项目组工作地点在海拔4500的高原地区,4名年轻的地质队员每天迎着晨曦出发,披着皓月归来,在陡峭的山崖攀登调查、在简陋的营地整理资料,工作的辛苦总是被新发现成果的喜悦所取代。(龚自仙)
新疆田水海项目组野外工作
新疆田水海项目行车途中车辆受阻
喀喇昆仑化石山项目在冰川的河水中拉车
喀喇昆仑化石山项目-行走在烈日下